酒渣鼻

酒渣鼻

概述:酒渣鼻中医称“酒皶”,为中老年人鼻部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,以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,并有丘疹,脓疱为特征,女性多于男性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人蠕形螨在人群中感染率平均为60%左右,其中因螨感染度所致发生酒渣鼻者占人群2.44%,青春痘患病患率10.04%。

病因

病因:①嗜酒、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;②胃肠功能紊乱,如消化不良、习惯性便秘等;③心血管疾病、内分泌障碍、鼻腔内疾病、体内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等;④月经不调;⑤毛囊蠕形螨作用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主要病理过程可分4个阶段:①表浅的血管网充血期;②真皮上血管扩张期;③皮下表浅血管扩张期;④真皮和皮下组织增生期。这些改变导致皮脂腺增生,而皮肤腺的慢性炎症又加剧了以上的病变,终致腺体异常增生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好发于中老年,病情重者多为男性,病变以鼻尖及鼻翼为主,亦侵及面颊部,对称分布,常合并脂溢性皮炎。病程缓慢,无自觉症状,按病程进展可分为3期,各期间无明显界限。
    第一期(红斑期):鼻及面颊部皮肤潮红,有红色斑片,因饮酒、吃刺激性食物、温度刺激或情绪波动而加重,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,日久皮脂腺开口扩大,分泌物增加,红斑加深持久不退。
    第二期(丘疹脓疱期):皮肤潮红持久不退,在红斑的基础上,出现成批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,部分形成脓疱。皮肤毛细血管逐渐扩张,呈细丝状或树枝状,反复出现。
    第三期(鼻赘期):病变加重,毛细血管扩张显著,皮肤粗糙、增厚,毛囊及皮脂腺增大,结缔组织增生,使外鼻皮肤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瘤样隆起,部分呈分叶状肿大,外观类似肿瘤,称鼻赘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鼻部灼热感,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,病程进展可分3期:Ⅰ期:鼻尖及鼻翼处皮肤弥漫充血,常因饮酒、进餐、冷热刺激或情绪紧张而加重,鼻部皮肤明显发亮或片状红斑,皮脂腺开口扩大;Ⅱ期:鼻部发红,持久不退,渐显微血管扩张,常并发丘疹及脓疱疮;Ⅲ期:微血管扩张更明显,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,终使鼻外部呈分叶肿大,形成结节状隆起,称之为“鼻赘疣”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根据各期典型症状,慢性病程,鼻部潮红,毛细血管扩张,丘疹,脓疱,无痤疮,诊断不难,但应与寻常痤疮相鉴别,后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,皮损多在面部外侧缘,为毛囊性丘疹,用手挤压有皮脂溢出,而鼻部常无侵犯,无弥漫性充血及毛细血管扩张,青春期后多自然痊愈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一般处理  避免容易使面部血管扩张的各种因素,如热水浴、蒸汽浴、桑拿浴、长时间受冷或烈日曝晒等。忌酒和食辛辣的食物。碘可能会使病情加重,故应避免各种含碘的药物(碘化钾)和含碘的食物(如海带和贝类等)等。
    2.外用药  常用局部药物有5%甲硝唑霜剂、1%~5%硫磺洗剂、霜剂或凝胶剂、5%~10%硫磺软膏、成方灰色洗剂等。每次涂药前先用温水或肥皂水洗净患处,涂药后用手指按摩15min(使药物渗入皮内),每天早晚各1次。
    3.内用药  四环素内服对本病的丘疹、脓疱、结节以及红斑性病变有明显疗效,对伴发的眼部症状也有一定作用。起始量为0.5~1.0g/d,分次口服。1个月后,逐渐减至0.25~0.5g/d。疗程3~6个月。其他抗生素,如红霉素、土霉素氨苄西林(氨苄青霉素)等也可使用。维A酸(维甲酸)和甲硝唑可用于对常规疗法无效者。维生素B2和B6可作为辅助性治疗。
    4.其他疗法  为消除持久扩张的毛细血管,可采用电凝术、切割术、激光照射,或外用腐蚀剂(如三氯醋酸)等。由于扩张的毛细血管往往交错成网,故在治疗上应多加注意。
    对鼻赘,可用手术切除肥大的部分,也可酌情选用电外科、冷冻外科、激光外科或皮肤磨削术;对于较大皮赘,可在局麻下将增殖部分切除,止血后植游离皮片。

预后

预后:预后一般良好,经过适当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肤色。

预防

预防:应积极消除可疑诱因及原因,调理胃肠功能,防止便秘,调整内分泌功能,禁辛辣刺激食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